pg电子游戏试玩:E教育教学Education Teaching
附件一
pg电子游戏试玩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基本情况
所属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学科、专业代码: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授权时间:2010年。
二、学科简介
本学科面向国家和地方对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重大需求,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积极开展本学科人才培养和研发工作。通过多年的积累,在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精细化学品绿色制备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新型化工分离技术与装备和无机非金属矿的综合开发新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学院坚持主动服务企业和社会,与省内外一大批化工及相关企业建立了稳定、互惠的合作关系,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本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50余人,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面上项目、省部级攻关项目等几十项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几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几十项,成为培养本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培养标准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本学科以“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骨干和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化学化工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担负起化学工程与技术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的高层次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化学工程
(2)化学工艺
(3)材料化工
(4)应用化学
(5)工业催化
(6)制药工程
五、学制及学分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获批休学创业的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总学分为28-3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为16-18学分。
六、课程地图
课程
核心能力
| 培养学生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 培养学生具有化学与化工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研发能力 |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 培养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 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 |
|
| ◎ |
| ◎ |
英语 | ◎ |
|
| ◎ |
| ◎ |
数值分析 |
| ◎ |
|
|
| ◎ |
数理统计 |
| ◎ |
|
|
| ◎ |
化学化工计算与模拟 |
| ◎ |
|
|
| ◎ |
高等有机化学 |
| ◎ |
|
| ◎ |
|
分离工程(II) |
| ◎ |
|
| ◎ |
|
化学反应工程(II) |
| ◎ |
|
| ◎ |
|
化工热力学(II) |
| ◎ |
|
| ◎ |
|
高等无机化学 |
|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 ◎ | ◎ |
| ◎ | ◎ |
公共实验 |
| ◎ |
|
|
| ◎ |
论文写作 | ◎ |
|
|
|
| ◎ |
英语口语 | ◎ |
|
| ◎ |
|
|
波谱分析及现代测试技术 |
| ◎ | ◎ | ◎ |
|
|
化工设计与过程优化 |
| ◎ | ◎ | ◎ | ◎ |
|
膜分离技术 |
| ◎ |
|
| ◎ |
|
催化剂设计与表征 |
| ◎ |
|
| ◎ |
|
环境友好化工技术 |
| ◎ |
|
| ◎ |
|
层状硅酸盐矿物研究方法 |
| ◎ |
|
| ◎ |
|
高等分析化学 |
| ◎ |
|
| ◎ |
|
结晶化学导论 |
| ◎ |
|
| ◎ |
|
材料合成化学 |
| ◎ | ◎ |
| ◎ |
|
应用电化学技术 |
| ◎ |
|
| ◎ |
|
有机合成化学 |
| ◎ | ◎ |
| ◎ |
|
催化原理 |
| ◎ |
|
| ◎ |
|
电化学原理与测试方法 |
| ◎ |
|
| ◎ |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
| ◎ |
|
| ◎ |
|
现代制药工艺学 |
| ◎ |
|
| ◎ |
|
药物设计与合成 |
| ◎ | ◎ |
| ◎ |
|
文献阅读 | ◎ | ◎ | ◎ | ◎ | ◎ | ◎ |
开题报告 | ◎ | ◎ | ◎ |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 | ◎ | ◎ |
实践环节 | ◎ | ◎ | ◎ | ◎ | ◎ | ◎ |
七、课程关系图
|
| 第二学期 | 第三至六学期 | ||||||
学 位 课 | 公共学位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数值分析》
《化学化工计算与模拟》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 |||||
专业学位课 |
《分离工程(II)》 《化学反应工程(II)》
《高等无机化学》 《学科前沿专题》 |
|
|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选修课 |
测试技术》
|
《公共实验》
《口语(英语)》 |
| |||||
专业选修课 |
|
|
《膜分离技术》
|
| |||||
| |||||||||
| |||||||||
|
《高等分析化学》 《层状硅酸盐矿物研究方法》 | ||||||||
| |||||||||
| |||||||||
|
《应用电化学技术》 | ||||||||
|
《催化原理》
| ||||||||
| |||||||||
| |||||||||
|
《药物设计与合成》 | ||||||||
制药工程模块 | |||||||||
| |||||||||
必修环节 |
|
| 文献阅读 | 开题报告 | 学术交流 | 实践环节 | 论文答辩 |
八、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课程 | 一般实践能力 | 专业实践能力 | 综合实践能力 |
公共实验 |
| ◎ |
|
文献阅读 |
| ◎ | ◎ |
开题报告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实践环节 | ◎ | ◎ | ◎ |
学位论文课题研究 | ◎ | ◎ | ◎ |
九、课程设置方案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
(总学分为28-3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为16-18学分)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
一 | 二 | 考试 | 考查 | ||||||
学
位
课 | 公 共 学位课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 |
| 选修 一门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
| 必修 | ||
英语 | 60 | 3 | √ |
| √ |
| |||
数值分析 | 32 | 2 | √ |
| √ |
| 必修,不少于两门 | ||
数理统计 | 32 | 2 | √ |
| √ |
| |||
化学化工计算与模拟 | 32 | 2 | √ |
| √ |
| |||
专业学位课 | 高等有机化学 | 32 | 2 | √ |
| √ |
| 一级学科学位课(选三门) | |
分离工程(II) | 32 | 2 | √ |
| √ |
| |||
化学反应工程(II) | 32 | 2 | √ |
| √ |
| |||
化工热力学(II) | 32 | 2 | √ |
| √ |
| |||
高等无机化学 | 32 | 2 |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32 | 2 | √ |
|
| √ | 必修 |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选修课 | 公共实验 | 16 | 1 |
| √ |
| √ | 必修 |
论文写作 | 16 | 1 |
| √ |
| √ | |||
口语(英语) | 30 | 1.5 |
| √ |
| √ | 选修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 选修 课 | 波谱分析及现代测试技术 | 32 | 2 | √ |
|
| √ | 必修 | |
化工设计与过程优化 | 32 | 2 |
| √ |
| √ | 化学工程模块 | ||
膜分离技术 | 32 | 2 |
| √ |
| √ | |||
催化剂设计与表征 | 32 | 2 |
| √ |
| √ | |||
环境友好化工技术 | 32 | 2 |
| √ |
| √ | 化学工艺模块 | ||
高等分析化学 | 32 | 2 |
| √ |
| √ | |||
层状硅酸盐矿物研究方法 | 32 | 2 |
| √ |
| √ | |||
结晶化学导论(II) | 32 | 2 |
| √ |
| √ | 材料化工模块 | ||
材料合成化学 | 32 | 2 |
| √ |
| √ | |||
应用电化学技术 | 32 | 2 |
| √ |
| √ | |||
有机合成化学 | 32 | 2 |
| √ |
| √ | 应用化学模块 | ||
催化原理 | 32 | 2 |
| √ |
| √ | |||
电化学原理与测试方法 | 32 | 2 |
| √ |
| √ |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 32 | 2 |
| √ |
| √ | 制药工程模块 | ||
现代制药工艺学 | 32 | 2 |
| √ |
| √ | |||
药物设计与合成 | 32 | 2 |
| √ |
| √ | |||
补修课 |
|
|
|
|
|
|
| 跨专业补修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必修环节 | 文献阅读 |
| 1 |
| √ |
| √ | 不计入 总学分 | |
开题报告 |
| 1 |
| √ |
| √ | |||
学术交流 |
| 1 |
| √ |
| √ | |||
实践环节 |
| 1 |
| √ |
| √ |
十、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阅读至少40 篇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学习本领域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不少于 5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饕樯芸翁庋芯康睦丛、目的、意义及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和预期效果等内容,并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开题答辩。普通硕士研究生应于第二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审核流程,成绩评定,集中开题。
3、论文答辩:达到培养方案和授予学位的要求,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者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有关学位论文答辩按照我校相关管理办法和要求执行。
4、学术交流:硕士研究在校期间应参加不少于 8次学术活动,其中本人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不少于 1 次。每次学术活动要有 500 字左右的总结报告。
5、实践环节:创新能力培养是硕士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硕士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应依托科研平台,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和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参加各类竞赛和其他创新实践活动。
十一、培养方式与方法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能反映出作者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达到培养方案和授予学位的要求,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者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有关学位论文答辩按照我校相关管理办法和要求执行。
十二、学位论文要求
执行学校《pg电子游戏试玩学术型研究生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办法》及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
十三、其他说明
无

